张西振(愚顽)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xizhen——听刘立户老师讲生产管理
11月10日,在温州杨府山青少年活动中心听生产管理专家刘立户先生讲生产管理课。同去听课的有王甲佳、朱先明、黄治炜、黄朝彬、边琪等几位经理。这是我第一次听人讲生产管理方面的课。由于过去长期在流通企业做,对生产管理了解不多,这次听刘立户老师的课,算是对生产管理知识的“扫盲”。
印象最深刻的部分,是关于“动作研究”的讲述。这应该是管理科学中最“古老”的学问,100年前泰勒研究的就是这些东西,听刘立户老师一讲,原来也是最有意思的学问,对于我们这些土生土长的民营制造企业来说,还具有极大价值(或者说我们还有极大的提升空间)。
《基本动作分析改善》的第一个要点是,要使双手同时向两个相反的方向运动(也就是左手要拿左边的东西,右手要拿右边的东西)。刘立户给大家放了一个车间录像,一个工人在做高频焊接。那位工人转身向后拿起一片轮盘安装到一个支架上,再从右边桌子上拿起一个待焊接的小件递到左手……如果对这个过程加以改善,把轮盘放在右手边,把小件放在左手边,工作效率就会提高很多。
第二个要点,改善作业要做到最大限度地减少眼睛的运动。所举的例子是,一个检测电子器件的工序,工人在安装好测试件之后,要仰起头看远处的示波器。这样一次一次的抬头低头,很多人过上一会就感觉头晕,需要休息一会才能继续工作。改进办法是把示波器安装在测试人员的后方,在测试平台上安装一面镜子,测试人员就可以通过镜子,在安装测试件的相同角度看到示波器了。
第三个要点,作业时尽量减少身体的扭转动作。这一条还可以用第一个案例来说明。
第四个要点,尽可能消除“保持”动作。刘立户讲他现在手里一直拿着这个麦克风,就是一个保持动作。这种动作是费力而没有效益的。他讲了一个非常生动的案例,是一个做芦笋罐头的工厂,四名女工每天用刀切芦笋,一只手扶住芦笋,一只手拿刀切,一天下来手臂酸痛,而工作效率很低——那只扶住芦笋的手就是在做“保持”动作。改进的办法是制作了一个老水车一样的工具,每块木板中间留一条缝隙,把芦笋放在木板上,不断向上推。当芦笋达到车轮顶部的时候,一台微型电机带动的一个小轮锯就把芦笋切开,并随着车轮的旋转掉到下面的筐子内。有了这样一个简单的工具,一个人每天切割芦笋的量就超过了过去的四个人,工厂就省下了三个人工。
第五个要点,需要加工组装的材料、零部件的提取要方便。案例,一家工厂每天有很多员工要取螺栓螺母,每个人从螺栓原装箱子里取罗拴要花很长时间,以至于早上上班的时候出现排队。这是因为螺栓在原装箱子里排的很规整紧密,用带着手套的手到箱子里拿螺栓,一次只能拿起一至两颗,速度自然很慢。改进方法是,制作一个较大的箱子,这个箱子有一个木板做成的“舌”,“舌”下有支架,可以放置工人作业时使用的螺栓箱。然后把原装的螺栓倒入这个作为中转平台的大箱子内,螺栓自然散开。工人取螺栓的时候,只要把自己的工具箱放在“舌”下,然后拿一个粗铁丝做的小耙子一扒拉,螺栓就落进了工具箱内。这个工具让我联想到东经纸板车间里的那个模仿纺织厂纱线抽取模式做成的包装带架子,就是非常有用的一个提高工作效率又减少打包带浪费的好工具。
第六个要点,使用的工具、材料等是否放在一抓住马上就可以使用的地方。案例是一家汽车装配工厂错误的理解了5S,以为搞5S就是为了整齐美观,把汽车刹车线整齐的放在离装配工人几步远的“材料区”,工人每次取一根刹车线要走好几步,一年下来要多走几百公里,并且是毫无效益的几百公里。还有一个案例是,又一个刷胶水的工序,把胶水到在面盆里,用毛刷去蘸胶水,用完后把刷子再放到胶水盆里。这个工序在绝大多数工厂几乎都是一样的,但有很多毛病。第一个毛病是每次拿起毛刷,刷子上总会沾有过多的胶水,要在胶水盆边上刮一刮才能用;二是胶水盆、刷子不能与加工物太近,每次伸手拿刷子都会浪费一些时间;三是胶水再面盆中容易挥发,最后总有一些胶水变得非常粘稠而不能使用。改进方法是利用医用吊瓶的原理,把胶水吊在一个瓶子里,通过一个管子通向一个改进过的毛刷。这个毛刷中心穿孔,接在管子上,并在手柄上安装一个“机关”,并把这个毛刷用弹性材料吊在作业人员面前。使用时只要一伸手,就可以抓住毛刷手柄,顺势用力一握,就可以挤出适量的胶水。
第七个要点,加工或者组装好的产品是否“搬运”时间花的太多。案例,一家纺纱厂的弹花车间与梳棉车间之间有一个搬运工不断的将弹好的棉卷放在一个铁架子小车上,推到梳棉车间再搬下来,再由梳棉车间的工人上到梳棉机上。这些搬运工作通过改进取消掉了。办法是,做了20台同样的铁架子车,放在弹花车间,弹花车间的工人从机器上卸下棉棍,直接放在铁架子车上(工作量没有增加),梳棉车间的工人工作时间有剩余,只要用完一车棉棍,就把空车送回弹花车间,推回一车棉棍,放在那里不用卸车,直接在车上取用。这样就节省了一个搬运工人。有意思的是,这种取原料的方式,还与日本丰田方式中的“看版”原理一致,铁架子车就成了上道工序的产量标准。
第八个要点,在作业流程中,是否采用了有利于作业的节奏。案例,一个检验汽车水管是否严密的工序,检验工人将一个水管安装在一个气压装置上,放到水曹里20秒钟,并一直观看这个水管是否漏气。实际上,水管是否漏气,只需要观察最后5秒钟就可以了,前面的15秒是浪费。改进办法是,每人看管两个检验装置(两个检验装置呈90度角安装,检验人员站在中间,转身即可操作另一个装置,避免了平摆所带来的身体移动),并在每个检验装置安装一个声音提示器,当水管放到水槽里超过15秒的时候报警一次,提示检验人员注意观察。而这15秒的空闲时间检验人员可以将另一个检验装置的水管装卸完毕。这个改进节省了一半的人工。
第九个要点,在用一只手进行的动作中,是否存在突然改变方向的动作。没有讲案例,也许是我不记得了。
第十个要点,作业的灯光是否给眼睛带来疲劳。刘立户问听课现场前排的一个人,在家中晚上孩子做作业的时候,台灯灯光要注意一些什么?那人回答,不要让台灯灯光直射孩子的眼睛。刘立户讲,在车间里是同样的道理,并给大家看了一个直射眼睛的照片。
第十一个要点,作业台与作业椅的高度是否有利于作业。没有案例,应该比较容易明白,就是我们这些在办公室工作的人,也要注意这一点。
一天的课程讲了很多内容,就不一一复述,仅仅将这一个内容讲的细致一点,分享起来更有意义一些。听完刘立户的课,感觉就是生产管理大有可为,在大规模工业生产中,一些非常小的细节改进,都能杜绝大量的浪费。这是2006年11月16日上午张西振应培训主管的要求做的纪要,由于是凭记忆写的,案例部分不一定准确,但能够说明愿意。听完课回来的路上,和王甲佳一起乘公交车到温州的新华书店,花了100元买了两本书,《工厂管理》和《生产计划》(不是书的全名),回来放在床头,才读了一点点。
还有一点感觉就是,生产管理中的精细研究的方式,对于营销、行政等工作,也是可以有所借鉴的,所不同的仅仅是具体方式,而起基本精神是相通的。